查看原文
其他

青少年的“内耗之困”亟待被看见!这些典型特征,家长老师了解吗?

《教育家》编辑部 光明社教育家 2023-02-22


在这个高竞争的时代,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“精神内耗”,也包括一些青少年。本刊编辑部调查采访了几位青少年和心理咨询师,听他们讲述发生在自己或来访对象身上的“内耗之困”。同时,邀请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青少年的“精神内耗”作出分析。


内耗之困

小杰 初三

内耗时要记得深呼吸,保持微笑

去年的现在,我上初二,学校重新分配了班级。因为之前成绩不错,底子打得牢,刚开始的两次小考,我都考得不错,在班上排第一,老师当众表扬,还让我分享学习经验。可是后来,班上不少同学表现出了强劲的后力,逐渐胜过我一筹。反观自己,从起初的风光无两,到现在的黯然神伤,我开始怀疑自己,为什么不能一直优秀下去,周围的人会不会都把我当笑话看……


那段时间,我觉得自己“精神内耗”特别严重。每次想要认真做题的时候,就有各种小念头突然窜进脑袋里,搞得我心烦意乱。虽然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努力,但一天下来,好像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,成绩总是上不去。我觉得自己被无力感所吞噬,其实我成绩也没有多差,但总是纠结着以前所谓的辉煌,总想着重新回到那个我该在的位置,总想向周围人证明自己。


有时候做着题,就突然做起了白日梦,想象自己又考了班上第一名,老师和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……然后突然惊醒,看着空白的试卷,心生羞愧,又在幻想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。就这样,虽然看起来我在很努力地学习,但一考试还是老样子。这让我有了自暴自弃的念头,反正努力也没用,干吗这么痛苦呢?我也不知道那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,每天醒来的第一个念头,就是为要去上学而感到痛苦,然后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动身去学校。


后来,可能是时间的力量,渐渐地,我不再那么焦虑了,也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节奏。但我仍然不敢确定自己是否走出了内耗的状态,不过我会告诉自己,无论发生什么,脚踏实地、活在当下,保持积极的心态,发现自己在内耗时要记得及时止损,深呼吸,保持微笑。


望枢 大一

高中三年确实没有“开心”这种情绪

我大概从高二开始有了心理疾病,休学一年,高三回去以后也没能坚持太久,断断续续地上课。最后悔的可能是既没有学得很好,也没有玩得很好,我甚至羡慕那些彻底“荒废”了高中三年去玩的同学,因为他们起码当下是开心的。但我在高中时确实没有“开心”这种情绪,几乎都是焦虑和痛苦。


一方面,与家庭经济条件有关。我家收入偏低,我知道一般越好的学校学费越低,所以从高一起就扛着很大的压力,一节数学课知识点没听懂,就会想着少了多少分,以后会多花多少钱。我很羡慕那些一心学习的同学,他们能沉浸在学习中真好,而我在学习时脑子里总绑定着“未来”“家庭”“人生”这些词语,但凡有一点没听懂就会很焦虑,还很容易因焦虑过头导致摆烂。


另一方面,被学校通报处分是导致我休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。那时大概已经是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时期了,我带了手机去学校,没有上交,还特别摆烂地在晚自习期间拿了出来。我不是不尊重老师,也不是想挑战学校的规章制度,更不是想玩手机,而是单纯地想让老师发现、没收。我想让老师知道:这个孩子哪里出了问题。我更希望他能问问我“发生了什么事吗”。但班主任只是很愤怒地把我带到了副校长那里,妈妈也不理解我的行为。他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,成绩下滑、不想学习都是手机的问题。只有副校长,一个和我几乎零交流的人,开口第一句话就是“手机肯定不是根本问题”。当时我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,终于哭出来,没想到唯一能理解我的人竟然不是妈妈和相处时间较长的班主任。那时副校长问我为什么厌学,我完全答不上来。只是单纯害怕困难挫折吗?为什么别的孩子都能坚持,我却不行?只是因为家庭经济压力吗?一直到现在已经毕业了,我也没有完全想明白,但大概觉得有以下几个因素。


一是我真的不太适应学校的“体制化”管理,比如我认为一些管理制度过于形式化,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,而我的节奏似乎很难与之合拍。二是上下学路上通勤时间过长,会有“通勤内耗”。一想到每天要比别人多浪费三四个小时在路上,我就会出现焦虑的情绪。我试过在车上写作业,效率非常低,也试过在车上睡觉,但总会被震醒,能做的就只有思考,但想多了自然容易内耗。三是原生家庭的关系,我从小留守,跟着外婆生活。外婆不像别的老人那么疼爱孙子,而是采取棍棒教育。父母虽然很疼我,但在当时的我的眼里,父母觉得学习比我本身更重要,我自然就讨厌学习。我妈甚至让我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假装正常,努力说一些阳光开朗的话,好骗到证明,及早回学校读书。我妈当然是爱我的,她希望我有个好的未来,所以忽视了我当下的痛苦,但她不能理解,未来的我是由当下的我塑造而成的。我不怪她,因为她所受的教育也确实不够。


当一切好像只能归咎于家庭经济条件的时候,我自身的痛苦就会被无限放大,因为我找不到具体的人去发泄,最终只能发泄在自己身上。




“少年大不同”心理咨询师 顾学文

监控之下,孩子的假努力、真内耗


不少家长发现,开学第一天信誓旦旦要奋发图强的孩子,似乎很快重回动力不足的状态。以前我们常用“三分钟热度”来描述孩子的这种行为,今天的网络热词“精神内耗”,则深入行为的背后,关注到心理层面——不少孩子在想改变现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矛盾中,产生了深刻的无力感,甚至愧疚感,自身的能量在纠结、自责中消耗殆尽。


每逢开学季,我们接到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中,这类案例就会明显增加。父母往往只看到孩子学习不努力的行为,认为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,对孩子进行批评甚至人身攻击,却无法理解孩子正处于“精神内耗”之中,由此产生亲子冲突。


梳理这些案例可以发现,青少年的“精神内耗”多半源于以下两种情况。


一是不敢玩。


Play hard,work hard.常被很多国外名校学生奉为至理名言,但这句话在国内则少有市场。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常常把“学”和“玩”对立起来。


近日,有位主动向父母提出需要心理咨询的初二女孩告诉我,她的班主任无时无刻不在宣扬:课间休息时也坐在位置上写作业,不在教室内走动、和同学聊天的学生,才是好学生。女孩认为老师说的是对的,所以,每当她课间去和同学聊天,周末像从前那样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时,她就会担心甚至恐慌,总觉得自己在玩的时候,同学们都在刷题,担心自己会被甩出很远。哪怕在她比好朋友刷题刷得少、睡觉睡得早的情况下,考出了比好朋友更高的分数,她也认为那只是侥幸。于是,她努力戒断一切玩乐,“一心只读圣贤书”。但当她不断延长学时,生活中只剩下了刷题之后,她的学习效率却越来越低,成绩不断下滑。这让她更加恐慌,认为自己不再是个好学生。只要对着课本稍有走神,她就会在心里开一场对自己的“批判会”,这样的“批判会”越开越长,最后,她一天到晚坐在书桌前,却几乎无法学习。对自己的失望、愤怒,让她常常情绪失控,有时对着父母发泄,有时躲进房间哭泣。


二是不愿学。


十个家长中,几乎有八个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。那么,孩子们是怎么变得不爱学习的呢?小张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。


第一次,小张由妈妈带着来咨询。他是一个很聪明的男孩,小学时成绩不错,学得很轻松,动手能力也强,喜欢搭乐高,自己设计、制作一些小玩意。进入中学后,小张却越来越趋于“躺平”,晚饭后坐到书桌前,可以对着作业本发呆到凌晨。我问他,是作业太多、太难吗?他说不是,这些作业其实只需不到一小时就能做完。那是为什么呢?孩子回答:“我懒呀,我就是个烂人。”当我询问亲子关系时,他说爸爸很好,妈妈也很好,坏的、渣的是他自己。随着咨访关系的建立,小张才在后来几次咨询中,一点点告诉我,爸爸是如何监控他的。小学时,他懵懂无知,觉得爸爸很神奇,自己在房间做作业时偶尔摸个鱼,爸爸全知道。升入初中后不久,有一天,他无意间发现了安在他房间里的摄像头,生气得把它扯下来,扔进马桶。但很快,新的摄像头又装上了,爸爸也不再掩饰。寒假里,爸爸7点出门上班前,一定要把小张叫起来,要求他穿好校服,开始一天的学习。爸爸一走,小张就接着躺下睡觉。大概9点左右,房间里会突然“炸”起爸爸的骂声,惊醒梦中的小张,那是爸爸到单位了,正在查看监控。为了躲避爸爸的“目光”,小张想了很多办法:在书桌上垒起一堆书,自己躲在里面,然后书堆被爸爸推倒了;用被子堆出人形,自己躲到监控死角,捧着电脑打游戏,也被爸爸识破了。三番五次的失败,小张的反抗就变成了呆坐在书桌前,但就是不学习、不做作业。他原本擅长的数学、物理,再也学不进去了;原本喜欢的乐高,也被他踢到了墙角。


小张被“卡脖子”到不能呼吸,正是无数个生活在父母监控下的小张们的感受。世上本无不爱探索的好奇宝宝,是谁把他们推进“精神内耗”的陷阱?那些控制欲爆棚的父母,难道不该反思一下吗?


孩子们陷入“精神内耗”的两大根源,都属人之常情,并非什么高深的心理学原理。从“鸡娃”到“内卷”,从“躺平”到“精神内耗”,这些网络热词的依次出现,并非毫无逻辑,值得细细探究。



青少年“精神内耗”的典型表现及探因

文 | 马地那·那司尔吾拉  (西南大学心理学部)


典型表现及心理机制


从外在表现来看,如果完成一件事情时,普通人的做法是花20%的精力来决策、80%的精力来行动,那么精神内耗者可能会花50%~60%甚至更多精力来胡思乱想、自我否定。他们在人格特征方面大多表现为易自我怀疑、缺乏自信,但同时又追求事物的完美,这使得他们一方面想要达到理想状态,一方面又思虑过多,最终往往难以达成预期,陷入进一步消耗自己心理能量的怪圈。高精神内耗的青少年往往具有高度敏感性,在人际交往中过于重视师长、同伴对自己的评价,总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正在被他人负面评价。


对应到心理疾病中,“精神内耗”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神经症和神经衰弱,主要是焦虑、强迫或者抑郁的心理状态。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持续非理性担忧,而抑郁是一种过往负性经历引发的动力缺失与无意义感。“精神内耗”不能简单地跟抑郁、焦虑画等号,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“精神内耗”状态,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,就很可能导致抑郁、焦虑等心理障碍。


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看,“精神内耗”是由于“内斗”而导致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枯竭。在生活中,人们时刻需要来自认知资源的能量以维持机体运转,这种资源包括注意力、记忆力、思维力等。一旦认知资源消耗殆尽,就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倦怠之感。就像一场重要考试之后,感觉身体似乎被“掏空”,就是因为前一阶段认知资源的消耗巨大。心理能量可以看成是早期的生命力,一个人的生命力旺盛,就会活得很有生机,反之,就容易萎靡不振。心理能量在压抑的情况下被固结而不能自然流动,就会给人带来不快之感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几乎所有需要付出努力的行动,都会消耗心理能量——当我们对外在世界和内在体验作出反应时,心智往往会处于“自动驾驶”模式,想法、情绪会不由自主地产生。将心理能量误用于“精神内耗”上,就会让我们陷入无意义的“心累”。比如工作和学习中必然会面对一定压力,但若过度紧张焦虑而因此在行动中怠惰,就是在精神内耗。精神内耗导致的焦虑和抑郁等恶劣情绪又会加快消耗心理能量,人的内心便不堪重负。


青少年“精神内耗”探因


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。许多学者都以“疾风暴雨期”来比喻青春期,步入青春期之后,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,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,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。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,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,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。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:他们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自身发展实际,甚至未必符合公序良俗,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,来自现实的打击会让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,但也有可能让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,结果在一次次与现实的碰撞中,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,从而陷入自我怀疑,步入精神内耗的循环。


未能实现课题分离。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《自卑与超越》中写道“:内耗体质的人,无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。”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,就容易变得敏感内向,常常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,活在别人的期待里,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,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。而自我发展的标志,是能够分清你、我需求间的差别,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,这就是课题分离。如果一些孩子为了达到父母的期待,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,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痛苦、挣扎,长此以往就会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所消耗,没有多余能量做好其他事情。又如过度看重同伴的想法,为了满足同伴意愿而不断猜测、一味迎合,就会让自己非常“小心翼翼”,敏感多疑。


想要快速分清某件事物是否需要自己重点关注,一个简单的准则是思考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承担。一个人的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有限,学会课题分离能帮助人们将认知资源分配在最应关注的问题上,集聚心理能量克服当下面临的压力和困境。课题分离应该成为人们行动的重要依据,教育者要做好课题分离,也有责任帮助孩子实现课题分离。如父母不宜过分干涉孩子的决定,要给他们充分的空间,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,由他们自己承担选择和行动的后果。


追求完美的“我”。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,“超我”不仅包含道德良心部分,还包括自我理想,即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。目标的过于理想化,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,脑海中的两个“小人”不断斗争,陷入内耗。处于教育内卷的时代,青少年不但承担着沉重的学习压力,还肩负着父母的高期待,但因为自身兴趣、能力的不匹配,他们或许始终无法满足家长的预期,不少孩子会因此被“无用感”包围,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必须取得好的成绩,另一方面又确实很难学会、学好。旁人可以用100%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,而他们先内耗了50%,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,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、越来越疲惫。


消极的反刍思维。反刍思维是一种消极的反应风格,表现为对自身负性情绪及其产生原因、不良后果的过分关注,一边反复思考过往的问题,一边又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,属于精神内耗在潜意识里的深层体现。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,在脑海中循环“播放”消极、负面的想法,一次又一次地回想,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。比如:奋进努力后考试失败的经历,人际关系的不和谐,被父母忽视、不认可等。消极反刍思维只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、失败,让他们长久地被负性情绪所包裹,为了应对这样的负性情绪,又需调动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,让人缺少能量投入其他有价值的事物。消极反刍思维无疑是青少年成长路上的绊脚石,让不少孩子沉湎于过去的痛苦,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。





—  END  —


来源 | 本文刊于《教育家》10月刊第2期,原标题《青少年的“内耗之困”亟待被看见》策划 | 本刊编辑部设计 | 朱强统筹 | 周彩丽
视频推荐:


@老师、校长,这里有属于您的专业成长方案!

助推学校品牌推广、内涵提升,助力校长、教师专业成长,尽在这个平台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